• slider image 262
  • slider image 265
  • slider image 269
  • slider image 231
  • slider image 271
:::

母校的回憶

校史室 / 2015-03-15 / 點閱數: 2367

童年回顧與教學點滴

作者:陳輝河老師

        時光荏苒,眨眼間,從我進灣內國小一年級到現在,已經過了五十五個寒暑。歲月不饒人,如今已是視茫茫、髮蒼蒼的老翁。唸一年級時臺灣才光復兩年,經濟消條,生活困苦,大家過著簡樸的日子。在典型的農業社會裡,每天日出而作、日沒而息,刻苦耐勞,節檢樸素,不分貧富,三餐都吃甘薯簽伴著少量的白米,以及自己釀製的豆鼓、豆腐乳、蘿蔔干、醃瓜仔脯….等菜餚伴飯吃。

       在小學階段,上學打赤腳,沒有書包背,只用一塊方形的布巾,把書本捆綁在背腰或斜綁在肩背上,比較富有的,把書本裝在用鹹草編織的手提袋(家誌仔),因此當時譏笑書唸不好的,流行一句俚語:「讀冊讀箸腳蔗絣。」這就是反映當時背書的寫照。

        在當時腳踏車很少,兒童都是徒步上學,有電燈的家庭也是很少,晚上都在暗淡的油燈旁寫家課或溫習功課,有時不小心還會把臉薰得黑黑的,看起來好好笑。因為生活困苦,有些家長比較不重視教育,把孩子留在家裡照顧弟妹、或去田裡撿掉落的花生、稻穗、地瓜等,以增加生活的來源,因此缺席或失學的兒童比較多。記得缺席的兒童很多時,級任老師都會分組請小朋友到他家裡催拉到學校上課。

        當時的教育,順應政治的變遷、社會環境背景的關係,比較著重品德的陶冶、智慧的灌輸、生活技能的培養。配合臺灣的光復及中央政府的遷台,對於國家的觀念特別的重視,所以對於國家大事新聞,以及中央五院、部會、陸海空三軍的首長姓名,都背得滾瓜爛熟,以備老師的抽查或考試。由於教育不普及,全縣沒有幾所初中、高中,因此升學競爭非常激烈,造成國小五、六年級就要補習(課業輔導)了。記得五年級上寫字課時,有一次寫完書法,我的作品居然被老師展示在成績公佈欄‧供同學欣賞,並受到老師的鼓勵,因此讓我對書法特別感到興趣。

        回憶國小六年的生活,老師們教學認真、負責;兒童活潑又可愛。下課時間或放學回家,與三五好友玩玻璃珠、打陀螺、地鈴、飛竹蜻蜓、跳格子、鬥蟋蟀、捉天牛、蟬,玩金龜子,捉迷藏….等,大家玩得很快樂。這些兒時的遊戲,也就是目前新課課程所標榜的本位課程--鄉土教材。

        我從民國五十年九月師資班畢業奉派東石鄉下楫國小服務,經過一年多於民國五十一年四月請調回母校--灣內國小服務桑梓,至今已四十載。回想四十年來粉末的生涯,嚐盡酸甜苦辣鹹,五味具全。隨著時代的進步課程不停的修訂,教學方法不斷的創新,唯有善用機會不斷的自我充實、進修、研究、方能接受新的挑戰。唯一不變的法則:敬業的精神,熱枕的態度與負責的使命感,才能培育出優秀的人才。

        四十年來忠於職守默默的耕耘,最值得安慰與快樂的事,是得英才而教育之,所教過的學生都能奉公守法服務社會;每當過年過節都會接到學生寄來的賀卡、問候信或直接登門造訪,平時見面都會打招呼。想到這些點點滴滴,當老師真是一種神聖有意義的工作,至今依然不會後悔,更有甜蜜在心頭。Top

註:陳老師目前以奉獻教育四十年,在灣內國小服務三十五年,深得故鄉學生家長敬重,更是年輕教師的楷模;陳老師於民國九十年榮獲嘉義縣特殊優良教師,可謂實至而名歸。--編輯部

憶往昔話當年——五十五年前的母校 

作者:陳川水老師

       「人生因緣,緣聚緣散,本是自然,強求不得。細思一番,仔細回味,世間無不散筵席。面對事實,也不必太感傷,緣深則相聚長;緣淺則一拍而散,只要記得曾經擁有,不在乎天長地久。」前賢這一席安撫及鼓勵作用的話,讓人樂天知命,隨緣而喜........。話說五十五年前,母校還隸屬台南縣,校名灣內國民學校,之後行政區域重劃,改屬嘉義縣。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,為了和國民中學有區分,乃再度改為—灣內國民小學—而沿用至今。

        我與母校,關係密切,緣分深厚,從民國三十六年(吾年八歲)接受啟蒙教育迄今,匆匆已五十五年了。由不懂事的孩童而少而壯而老........。除了中學階段與她離開之外,幾乎朝夕相處,聚多離少,這樣的因緣甚為少見,但又終將如何呢?母校與我休戚相關,榮辱與共。往事如數,且津津樂道。值此校慶佳節,謹略述數語,以表緬懷及感恩之意,但願母校蒸蒸日上,英才倍出,美譽綿延。母校雖然位居窮鄉僻壤,人民生活困苦,由於民風淳樸,勤勞奮發,具有愛校愛鄉的情操,歷任校長用心經營,師生家長合作無間,使其能善盡移風易俗,推展社區教化的功能。讓灣內成為人文薈萃,地靈人傑的好地方。我們的校友眾多,人才濟濟,分散於各行業,為國家社會奉獻心力,造福人群,為母校爭光。

        灣內國小歷史悠久,校譽斐然,校園美麗,師生奮發有為,好學上進,蔚成風氣。童年的印象,極為深刻........校園種滿了高大而茂盛的合歡樹、鳳凰木、大榕樹、木麻黃、橄欖樹、大王椰子........莖幹合抱,古木參天、綠意盎然。春天合歡花開,軟如綿絮,且散發出樸鼻香味,令人陶醉;夏天艷紅的鳳凰花開滿樹梢,蟬聲鳴放,像是要歡送畢業同學,更勾起師生們悲歡離合的思緒;還有四季綻放的花朵,招蜂引蝶,小朋友的歡笑、嬉戲、欣賞花瓣、撿拾果實、其樂融融,織成一幅天真浪漫的美麗畫面。置身其中,心曠神怡,使人依依不捨,流連忘返。

        五十多年前,我們有學生三百多人,卻只有六班,每班男生多,女生少,陽勝陰衰,這也突顯當時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深刻,以及不平等的現象嚴重。每班同學年齡大小不一,相差五歲是常有的事;這是因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許多學童為躲避空襲而失學,光復之後才陸陸續續來就學的緣故。那時學校只有五間教室,一間老舊的教師宿舍也充當教室之用。課桌椅嚴重不足,低年級經常輪流在大樹下上課,兩人共坐一張椅子。使用的課本其印刷全部黑白,也很少插圖,教學時很少有教具,最常用的是掛畫;還有老師都有漫畫的才能,對於提高學習興趣很有幫助。學生用的簿本、紙、筆、品質很差。鉛筆是白身的(原木沒有油漆)橡皮擦是學生自製(用黏土沾榕樹汁再把泥土洗淨而成)真是窮則變,變則通。鉛筆剩下一吋長,也捨不得丟棄,常用鵝毛管或竹管套上再用。成績優良得到獎品最渴望的是簿本或鉛筆,別無奢求。上學沒有鞋子穿,沒有帽子戴,用布巾包書,沒有書包可以背,穿內衣褲上學的比比皆是。畢業獎品才少得可憐呢!全班不超過十人得獎,每人只得一項,最多兩項。六年級皆勤獎品是一個便當盒。凡此種種皆可顯示當時環境貧窮,物資缺乏以及學生知足常樂不向命運低頭的表現。比起目前領獎動輒千元、腳踏車、電視等大獎當然不能同日而語。

        今日的浪費,不惜福,奢侈、可以證明:「由檢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」。在艱若的環境中成長,雖然會感到無奈,但卻能培養韌性、耐力、惜福、富有朝氣、活潑快樂等諸多優美特質。凡此種種,今非昔比,也不能和今日奢華萎靡的風氣相提並論。

        時代不同,母校也跟著蛻變,農業沒落,工商業發達起來,經濟富裕,生活改善,村子裡樓房林主,是最大的改變。人口激增,學童人數倍增,曾經高達十八班,人數九百多人的最高紀錄,當年為因應需要,舊有教室改建為樓房,大興土木,校園樹木遭受砍伐,幾乎殆盡。昔日景觀,面目全非,風華不在。每逢秋冬,北風呼呼,黃沙滾滾,究其原因,乃是缺少樹木之故。有鑑於此,民國五十五年,林轍校長才有綠化校園之議,徵得師生及家長的認同,即著手進行,通力合作,栽植樹木及草皮,數年之後立竿見影,還曾參加綠化美化考評,得到全縣第二的殊榮。現有的榕樹、茄苳、欖仁木、木棉、楝樹、椰子樹、黑板樹等,幾乎都是當年綠化的成果。

        由於各種措施活動讓我們體悟到「凡是該做的就馬上動手,永不嫌晚。」「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。」「千萬不可前人種樹,後人砍樹。」的道理。Top

 

:::

維修通報單

校園設備故障報修單

通報電話:
05-3802306#18(總務處)